校園公告
公告主旨 | 113學年度第1學期友善校園週實施內容 |
---|---|
發佈日期 | 2024 年 8 月 23 日 |
發佈單位 | 學生事務處 |
公告類別 | 最新消息, 學生與家長, 競賽與活動, 大直 Channel |
公告等級 | 重要 |
點閱次數 | 4,528 |
公告內容 |
「友善校園」係以學生為中心、學校為本位,強調尊重、關懷、同理、包容、安全、參與等涵義,任何教育活動以及輔導管教措施均可建立在「友善校園」上發展,其主要內涵包括性別平等教育、學生輔導體制、人權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特殊教育及資訊素養與倫理教育等,以培養新世紀所需的「社會好國民、世界好公民」,並於113 學年度第 1 學期訂定宣導主題:「拒絕兒少性剝削-不拍、不傳、不留、要求助」。
友善的校園風氣,透過各級學校多元化活動規劃及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全力支持下,由學校推動友善校園週創意活動,加強實施「本學期宣導主題:拒絕兒少性剝削-不拍、不傳、不留、要求助」、「防治校園詐騙」、「強化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交通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品德教育」、「人權教育」、「生命教育」、「資訊素養」與「倫理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校園安全防護措施」、「校園霸凌防制」、「強化校園自殺防治工作」、「強化學生身心健康與輔導」、「防制學生藥物濫用」、「校園親密關係暴力事件防治及處理」、「瞭解與尊重身心障礙者」、「防治數位/網路性別暴力」、「配合執行跟蹤騷擾防制法」、「尊重多元文化理念」之宣導。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所屬各級學校訂定113學年度第1學期友善校園週實施計畫,積極規劃以多元、活潑方式辦理「拒絕兒少性剝削-不拍、不傳、不留、要求助」等友善校園週教育宣導活動,以提升宣導成效。
友善校園週自113年8月30日(星期五)起至9月5日(星期四)止。
(一)、非法網站「創意私房」的兒少性影像案件,引發社會關注及譁然。據統計, 違反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的通報案件樣態中,「拍攝、製造兒童或少年性交 或猥褻行為之物品」的案件數有逐年增加趨勢,學校應強化「避免成為兒少 性剝削共犯」、「兒童少年不得作為性的客體」、「不性化兒少之價值觀」等議 題之教育宣導成效,積極引導學生「不拍、不傳、不留、要求助」,建立正 確的自我保護觀念及求助管道,並培養危機意識,同時增進教師、家長及社 區民眾對兒少性剝削防制議題的認識、相關法令規範之認知及瞭解相關求助 管道,減少兒少性剝削憾事發生。 (二)、教育部業於113年3月14日函頒「學校處理數位/網路性別暴力事件指引」, 內容包含法律依據、進行相關通報、校內防治保護及校外資源連結。如他人 或自己遭遇私密照被散布時,得向性影像處理中心(https://tw- ncii.win.org.tw/)線上申訴,或撥打私ME專線(02-66057373)申訴協助移 除影像;並可同時通報警方或向社政單位求助(113專線或「社會安全網-關 懷e起來」(https://ecare.mohw.gov.tw/)線上諮詢)。 (三)、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所屬各級學校之宣導:請依據學校特性訂定 113 學年度第1學期友善校園週實施計畫,得配合地方重大活動,或結合政府與民間資 源,積極規劃以多元、活潑方式辦理「拒絕兒少性剝削-不拍、不傳、不留、要求助」等友善校園週教育宣導活動,並請校長主持,以提升宣導成效。 (四)、 本校之教學宣導與事件處理:
(一) 交通安全宣導:
學生對於道路駕駛危險感知不足,學校除利用情境式交通安全教育外,同時帶領學生認識校園周遭之高風險路段及路口;學生於事故後的自保能力可能較不足,導致事故受傷風險程度增加,另學生可能因各種原因必須騎車外出,可針對重點族群(大一生、打工學生)加強宣導。
教育部製作上路就4要5不、微型電動二輪車規定比一比及微型電動二輪車駕駛注意事項等三張圖卡,並於112年10月13日於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系統交通安全專區公告,學校可運用多元管道加強宣導。
為降低學生騎乘機車或自行車交通事故,培養交通規則認知與遵守行為、正確駕駛習慣、責任駕駛觀念、實際道路安全駕駛認知及應變能力,配合交通部公路局推動「機車駕駛訓練制度(含機車駕訓補助)」等政策,鼓勵學生踴躍參與,俾強化學生安駕觀念,有效降低交通事故。
運用教材結合課程或教育宣導時,分別就「機車知識」、「騎乘安全」及「日常檢查」等項,教育學生於擔任騎士之角色時,對機車各項功能的認知及若保養不當可能會造成的危險因子。 (二)強化校園安全防護措施:校園活化機制應從預防、應變及復原三面向著手: 1.預防:
2.應變:
3.復原:整合校內外資原展開復原工作。
(三)尊重多元文化理念: 1.臺灣原住民區分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 2.原住民族各族有其不同的語言及文化,呈現多樣化且各具有其獨特性,藉由各類描寫藝術、音樂、舞蹈、歌謠、傳說、身體裝飾、織繡與木雕等藝術表現,傳遞其族群生活經驗、泛靈信仰與宇宙觀,呈現多元文化特色,使人感受其獨有的生活智慧與背後蘊藏的文化精神。 3.為正確尊重多元族群文化的理念,傳遞臺灣最珍貴的原住民族文化價值,國人應尊重與瞭解各族群多元歷史與文化,進而欣賞各族文化的豐富與美麗,以建立一個更為開放與多元之環境。 4.依據108年修正之「原住民族教育法」,原住民族教育的對象,從原住民學生擴大到全體師生及所有國民。推動教育政策時,應促進全體國民認識與尊重原住民族,並提供學校教職員生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族教育基本知能及專業成長。(相關宣導資源可參考教育部原力網- 資訊分享) 5.原住民族語言是國家的語言,也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資產,但目前面臨急劇流失、亟待復振的困境,因此延續與保存原住民族語言至為重要,且刻不容緩,加強宣導現行原住民學生升學制度係為加強族語之傳承,故鼓勵原住民學生考取族語認證,以保障其教育權,提升原住民族教育水準,達到文化保存的目標。(教育部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共同研擬「鼓勵原住民學生考取族語認證的升學制度」之說明,可於教育部網站之「認識教育部-教育部各單位-綜合規劃司-資料下載」參閱) (四)防制校園霸凌:
(五)強化學生身心健康與輔導:
(六)強化校園自殺防治工作:
(七)防制學生藥物濫用: 1.新型態新興毒品(大麻菸彈、墨西哥鼠尾草、咖啡包、糖果零食…等)逐漸在年輕族群間流行,此類毒品除有精美包裝之特徵,易降低施用者對於毒品的警戒性外,新興混合式毒品多為二種以上作用相似或相反的物質混合,對身體的危害不確定,確有相當高的致死率。為加強校園師生對新興毒品防制知能,請各級學校持續運用行政會議、導師會議、正式或非正式課程等時機加強新興毒品的辨識及反毒技巧,並從生活技能及自主健康管理等方面切入。(宣導教材已掛載於教育部防制學生藥物濫用資源網)。 2.反毒工作是一項社會工程改造,需要大家共同參與,讓我們共同攜手保護學子身心健康、快樂學習,關心孩子在校內外學習、交友及生活狀況,讓孩子維持規律生活作息,從事正當休閒活動。誠摯的歡迎具有愛心與耐心之退休(伍)或現職公教人員、學校教官、社工人員、家長、 愛心媽媽等熱心民眾、有志人士能加入春暉志工這個大家庭,讓我們一起用愛陪伴迷途的孩子走一哩路,用生命影響生命,幫助孩子健康 成長,看見未來。 3.請依規定於每學期開學3週內經導師觀察後,依特定人員類別提報特定人員名冊,另遭警查獲「學生違法案件通知書」、「勸導少年登記表」之學生,均需納入特定人員審查會議討論評估,並完成會議紀錄備查,請業務承辦人(或指定專人)綜整審查後之特定人員名冊,應上線將檔案上傳「藥物濫用學生個案輔導追蹤管理系統(http://newsnc.moe.edu.tw/)完成線傳審核作業,線上簽請校長核定,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將上線查核,另各校有/無特定人員,均須完成線上審查核章程序。有關第4類人員須檢附家長同意書送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備查,教育局於訪視時將列入訪視重點項目。 4.請確依「教育單位協助檢警緝毒溯源通報作業要點」,知悉有販賣毒品或相關訊息時,請將相關情資以密件函送教育局彙辦;另如知悉校園週邊(200公尺內)有確切毒品交易情事,請同步更新校園周邊巡查熱點及巡查方式,並副知教育局滾動修正熱點訊息,以維校園安全。 (八)瞭解與尊重身心障礙者:
(九)防治數位/網路性別暴力: 行政院目前研訂「數位/網路性別暴力」之定義為「透過網路或數位方式,基於性別之暴力行為。即針對性別而施加他人之暴力或不成比例地影響他人,包括身體、心理或性之傷害、痛苦、施加威脅、壓制和剝奪其他行動自由等。」(參酌CEDAW一般性建議第19號第6段意旨),並分類為10類型,其中校園常見類型包括:
近來「黃牛票衍生之性剝削議題」為數位/網路性別暴力新興態樣,買家被黃牛要求提供特定身體部位之影像,或提供性感歌舞表演影片,並讓賣家篩選評比選出得主買家,而我們無法追蹤該影像(片)被如何利用,若遭賣家作私人猥褻用途或外流到色情網站,受害者可能求助無門。 教育部業將數位/網路性別暴力類型列入校安通報,倘發生相關事件,學校應依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與所列定義、類型及內涵,於24小時內辦理通報,並依法辦理調查及教育宣導。教育部已於111年製作「數位/網路性別暴力防治文宣品」(含國小、國中、高中及大專校院版本),並列於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數位/網路性別暴力防治專區」(https://reurl.cc/MXEDKK),請廣為宣導,落實數位/網路性別暴力「五不四要」之原則。「五不」包括不違反意願、不聽從自拍、不倉促傳訊、不轉寄私照、不取笑被害,「四要」則包括要告訴師長,要截圖存證,要記得報警,要檢舉對方。 (十)請各校落實推動人權教育、法治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資訊素養與倫理,以增進友善校園之基礎:
(十一)請各校配合執行跟蹤騷擾防制法:
(十二)請各校辦理性別平等教育日宣導活動 1.教育部業將4月20日訂為「性別平等教育日」,並已納入112年「紀念日、節日及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定之日」一覽表,請配合辦理。 2.為引導學校在政策規劃、學習環境與資源、課程教材與教學、校園性侵害性騷擾及性霸凌之防治等各面向整體推動,以建構性別友善校園環境,進而擴及影響力至家庭及社會。使各級學校師生重視性別平等教育之推動,教育部特訂定性別平等教育日,以期透過課程與活動等教育連結,建立教職員工生性別意識,深化性別平等教育在校園之實踐。 3.教育部鼓勵學校可自行配合校務活動行事曆或透過召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擬定學年性別平等教育計畫時妥適規劃,舉辦系列宣導活動以響應性別平等教育日(採鼓勵性質非強制規定),規劃議題及內容可廣納多元性別族群議題,如關注性少數、女性勞工權益等。
各校應於友善校園週期間,運用朝會或週會等大型集會場合,由校長對全校師生宣導「拒絕兒少性剝削-不拍、不傳、不留、要求助」等資訊,另外,重要宣導事項包括「強化校園安全防護措施」、「校園霸凌防制」、「強化學生身心健康與輔導」、「強化校園自殺防治工作」、「防制學生藥物濫用」、「防治校園親密關係暴力事件」、「瞭解與尊重身心障礙者」、「防治數位/網路性別暴力」、「配合執行跟蹤騷擾防制法」等友善校園週教育宣導重點,實施法治教育、品德教育、人權教育、生命教育、特殊教育、資訊素養與倫理及性別平等教育,以正向推動相關防制作為。 宣導資源:
|
相關附件 |